全国多地持续高温,“清凉经济火了”
连日来,全国多地持续高温,催热暑期“清凉消费”,从冷饮冰品,到防晒装备,再到空调风扇,海滨露营,多元化的消暑方式和消费场景释放出夏日经济的活力。
在河南郑州的一家制冰厂内,制冰机器24小时不停运转,制冰工人新增加4人,三班倒守着机器生产,每天可以卖出约3000块冰。冰块的供不应求助推企业不断扩大规模,如今公司总投资达到1.6亿元,冰库面积达到1.5万平方米。
不光是制冰工人的满负荷工作,前来运冰的车辆也络绎不绝。早上刚拉的冰块,到下午的时候就能达到河南全省各地。
在郑州市金水区的一家火锅店,工作人员给每张桌子旁边都配备两块白冰。外摆桌子吃火锅再叠加郑州今年的极端高温,硕大的冰块让食客们眼前一亮。
冰块除了消暑降温,还能冰镇冷饮,“花小钱办大事”,20个大冰块就解决了火锅店老板的大问题。
室外降温,冰块拥有天然优势,高温天气之下,一些景区利用冰块开发出新的思路。银基动物王国从各制冰厂采购了40吨左右的冰块,供园区内的小动物们解暑降温,同时凿冰寻宝的活动,成为夏季亲子互动环节的“新宠”,集解暑、观赏和游戏于一体。
眼下,制冰厂的旺季还将持续到九月中旬左右。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,中国制冰的市场规模已经从2019年的19.6亿元增长至2024年29.8亿元。
随着全球多地气温持续走高,各类清凉小商品成为出口市场的爆款单品。一款来自中国义乌的太阳能风扇帽火遍美国市场,它凭借实用性和创新性,在海外打开了市场。截至七月初,其订单已突破50万顶。
面对源源不断的订单,生产厂家每天加班加点生产,并开启了同行合作模式,将更多的生产工厂拉进了供货商的朋友圈。
这款太阳能风扇帽的成功,不仅体现在销售数据上,更在于它代表了一种新型“小而美”的中国智造模式:以用户需求为导向,借助短视频平台快速出圈,在跨境电商的渠道实现高效转化。这种模式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复制和升级。
外贸电商平台阿里国际站数据显示,近30天,便携式小风扇、移动式空调、制冰机、双门冰箱、冰柜等成为采购商采购的热门品类,销售额同比增长近77%。
炎炎夏日,清凉经济还带火了滨海夜经济。山东日照阳光海岸露营公园,让游客得以在盛夏暮色中享受“慢时光”。北纬35°露营地负责人房志鹏告诉记者,随着旺季的到来,这里的团建次数和游客数量越来越多。营地的工作人员会针对大型团建做到一对一管家服务,同时营地加强了现有天幕的亮化照明,为游客享受夏日消暑时光提供更好的氛围感。
这个露营地日均接待游客量约300余人次,7月份的总接待量已超过1万人次,较6月份环比增长了198%,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%,营业收入增长196%。这片热浪下生长出的“清凉经济”,成为海滨城市献给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的一剂解暑良方。
热浪滚滚,“清凉经济”出现新趋势新变化。高温酷暑,不仅人们怕热,蔬菜也怕热。山东潍坊寿光的农技专家安云峰,通过使用高压弥雾机和配套的智慧化控制系统,不仅能让蔬菜成功抵御高温,更创造出惊人的经济价值。
在原本的“空棚期”,一个2亩左右的大棚,可以增收1万块钱,而在寿光,一个菜农管理多个大棚已较为普遍。
同样在高温中“逆势生长”的,还有育苗棚。不同于传统降温方式,寿光润圣苗场采用“负压通风+湿帘降温”技术,高温时段棚内温度比外界低10℃以上。
在山东另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,研发出的“植物工厂”采用全封闭设计,能精准调控温度、湿度和光照。一个标准集装箱尺寸的空间,可种植5000株叶菜,年产量可达传统农田的30多倍。
他们在玻璃温室内重构生态系统,通过传感器、气象站等设备,结合物联网、云计算等新技术,可以做到精准调控温室环境因素。目前,该公司已将这种装配式玻璃温室“建”到了全球40个国家,打造了294个种植园区。
监制:杜阳
制片人:柴哲宏、李曼为
来源:经济半小时